国际商务财会

中国近代官办外语学堂发展与影响研究

 

本文系2018 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项目“艾约瑟汉学文献整理与研究”(2018BZX007);

中国近代官办学堂的外语教学,推动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促进了中国近代的对外政治与商务交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现代外语教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 中国近代外语学堂发展的基础

1.1 传教士

中国近代来华传教士传播西方宗教,学习汉语、方言及各民族语言,同时教授外语,以使中国民众理解西方宗教,有效地和中国民众沟通,最终实现成功传教。传教士兴办教会学校,为中国的西式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师资,他们和传教士一起,成为后来西式学堂里面进行外语与西学传播的主导力量。

1.2 对外交流

因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失败之后,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由于“与西人交往不仅不‘识其性情’,而且‘易受人欺蒙’”[1],签订条约时约定“此后各项文件或文辞发生误会,均以外文为准”[2],因而当时主持外交事务的奕欣便与桂良、文祥连衔,奏请开办外文学校。

1.3 科技发展

早期来华传教士也曾进行过科技传教,但严复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要想师夷、制夷,就得先知夷并学习西方语言文化、科学技术,开办外语学校、讲研西学,才能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格物致知。

2 中国近代官办外语学堂的发展历程

2.1 俄罗斯文馆

1708 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所专门从事俄语教学的学校俄罗斯文馆诞生,由内阁典籍厅管理,到1716 年划归内阁直接管辖并更名内阁俄罗斯文馆。俄罗斯馆于1708 年3 月24 日正式开课。1862 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建立京师同文馆,俄罗斯文馆长达154 年的办学历史就此终结。

2.2 伊犁俄罗斯学

1792 年清政府开始在伊犁开办俄罗斯学,成为常设学校。在伊犁俄罗斯学的发展进程中,俄罗斯文馆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作为新疆历史上最早设立的外语学校,伊犁俄罗斯学在培养西北地区外交、外语人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培养的学生服务于外交领域,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开展对俄外交活动的重要力量。

2.3 京师同文馆

1862 年恭亲王奕欣等奏准开设京师同文馆,第一任英文教习是英国圣公会包尔腾,初设英文馆,后设法文馆、俄文馆、德文馆、日文、天文、算学、化学、物理、医学等,后发展成高等学堂,经费人事由赫德控制。1869年赫德提名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任同文馆总教习。1902年京师同文馆并入了1898 年创建的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的大学——京师大学堂。

2.4 上海广方言馆

上海广方言馆是1863 年由李鸿章仿京师同文馆在上海成立,是上海第一所外语专科学校,是培养翻译和洋务人员的新式学校,具有近代“高等教育”雏形。初设英文馆,后设法文馆、算学馆、翻译馆、东文馆、铁船馆、工艺学堂、天文馆等。1898 年改名江南制造局附设工艺学堂。1905 年总督周馥建议将广方言馆改为工业学堂,并入陆军部兵工学堂。

2.5 广州同文馆

1864 年李鸿章要求创办的广州同文馆是广州真正称得上近代化的新式学校。第一任提调为王镇雄,第一任馆长为谈广楠和汤森,第一任汉文教习为吴嘉善,第一任英文教习为美国人谭训,以后又陆续聘请了一些外籍教师。科目主要有英语、汉语和算学。1879 年设法文、德文两馆,后又增设东语(日语)馆和俄语馆,直到1905 改为译学馆。

2.6 新疆俄文馆

新疆俄文馆由刘襄勤1887 年上奏初设,是继伊犁俄罗斯学开设的专门俄语教育机构,仿照同文馆招生,由翻译桂荣兼充教习,另设一汉教习。1892 年新疆俄文学馆获准。1905 年至1908 年间,该馆一度被并入高等学堂中。后经甘肃、宁夏都统志锐奏请清廷批准,由新疆巡抚联魁与镇迪(化)道兼按察使荣霈于1908 年复设为官立中俄专门学堂。

2.7 台湾西学馆

1888 年刘铭传上奏聘延教习,就地育才。初拟官绅捐集微资,造就一二良才,以资任用。但学生较多,只得开设学堂,先后录二十余人,英国人布茂林为教习,并派汉教习二人,兼课中国经史文字,使内外通贯。后以图算、测量、制造之学冀各学生砥砺研磨,日臻有用,而台地现办机器制造、煤矿、铁路,将来亦不患任使无才。[3]

2.8 珲春俄文书院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与俄接壤处交涉事繁,为解决俄语翻译人才缺乏问题,吉林将军希元于1887 年申请设立珲春俄文学堂,奏调内阁中书庆全担任俄文翻译教习官。1888 年更名为俄文翻译书院并正式开学,校内一切规模经费均依照京都同文馆。书院培养的学生掌握字母、词汇与俄文文法,能熟练翻译公文、信札、照会等。书院所立章程对其后成立的黑龙江俄文学堂亦有借鉴意义。